论文题目 |
作者 |
出版时间 |
刊物名称 |
论角色创造既“从自我出发”又“从角色出发” |
邵鹏 |
2015年12月 |
艺术百家(非正刊) |
从“完整电影”的情感体验看“完整游戏”的情感幻境——电影与游戏的情感驱动对比及方式研究 |
陈希;王雪娟 |
2015年12月 |
艺术百家 |
重庆荣昌手工夏布可持续发展研究 |
张国云;李薇 |
2015年11月 |
中华文化论坛 |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 |
彭吉象 |
2015年11月 |
光明日报 |
都市娱乐空间的开辟与警察的审核权——战后上海警察局对电影院开业和停业的审核 |
杨聪雷 |
2015年11月 |
当代电影 |
“一切皆流”:大数据方法与中国哲学思维的关系及其影响 |
余志为 |
2015年10月 |
第八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 |
荣昌手工夏布制造工具文化空间及其设计伦理价值研究 |
张国云;李薇 |
2015年9月 |
艺术设计研究 |
“传媒走廊”与区域文化产业增长极 |
梁璐璐 |
2015年9月 |
传媒 |
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控制” |
余志为 |
2015年9月 |
编辑之友 |
声音设计在电影叙事中的情感导向作用 |
罗俊 |
2015年9月 |
当代电影 |
从形式主义到新形式主义:早期电影理论的当下境遇 |
范蓓 |
2015年9月 |
影视文化 |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胡机遇与挑战 |
徐杉 |
2015年8月 |
艺术百家(非正刊) |
史延芹影视人物服装设计(造型)中的东方美学 |
吴申珅 |
2015年8月 |
艺术百家(非正刊) |
追溯·反思·疏导:国产动画片媒介暴力分析 |
宗伟刚(员工);徐川 |
2015年8月 |
艺术百家(非正刊) |
浅析数字影视特效本科人才的素养构成 |
耿鹏飞 |
2015年8月 |
艺术百家(非正刊) |
成长的隐喻:当下青春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与审美表达 |
罗俊;王相辉(校外) |
2015年8月 |
当代电影 |
身体“腐朽”的灵魂迷失——国产影视剧的品质与审美 |
刘静;黄文璐(员工) |
2015年8月 |
当代电影 |
论中国古代礼仪形体训练在当代影视表演中的内容和作用 |
张祯兰 |
2015年7月 |
艺术百家(非正刊) |
趋同化音景下的听觉关怀 |
罗俊;田嘉敏 |
2015年7月 |
艺术百家(非正刊) |
电视节目主持中表演元素的应用分析 |
刘姗姗 |
2015年7月 |
艺术百家(非正刊) |
从“完整电影”的情感体验看“完整游戏”的情感幻境 |
陈希;王雪娟(员工) |
2015年7月 |
艺术百家(非正刊) |
救赎与审美:探寻动画片暴力问题的解决之道 |
张晓玲;雷鸣 |
2015年7月 |
艺术百家(非正刊) |
论戏剧艺术中“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
赵虎 |
2015年7月 |
艺术百家(非正刊) |
电子媒介时代感知方式的转向 |
余志为;董杉 |
2015年7月 |
2015年全媒体与国际传播论坛 |
电子时代书写体系的演化及其认知效应 |
余志为;余玉婷 |
2015年6月 |
2015年中国传播论坛 |
黔东南麻江县河坝绕家女头帕考察研究 |
张国云;李薇 |
2015年6月 |
装饰 |
通识教育视域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公司产品改革路径研究 |
刘毅涛 |
2015年5月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电视节目模式再认识:可版权性、可交易性及与类型的关系 |
杨尚鸿,孙良斌 |
2015年5月 |
中国电视 |
电视节目模式再认识:可版权性、可交易性及与类型的关系 |
杨尚鸿;孙良斌 |
2015年5月 |
中国电视 |
艺术学理论与影视美学治学心得——与青年学者共勉 |
彭吉象 |
2015年2月 |
民族艺术 |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大力推进美育和艺术教育 |
彭吉象 |
2015年1月 |
艺术百家 |
精益求精 创建品牌 |
彭吉象 |
2014年12月 |
中国电视 |
互联网时代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研讨会综述 |
鲜佳 |
2014年12月 |
当代电影 |
论朗诵艺术大赛作品文稿的选编策略与教学应用——以剧本改编为例 |
刘毅涛 |
2014年11月 |
诵读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论坛 |
“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高级研讨会综述 |
黄鹏 |
2014年11月 |
电影艺术(会议综述) |
语法更新的历史:从“冷媒介”视角分析中国电视进化史 |
余志为 |
2014年11月 |
现代传播 |
大数据变革视听节目与受众测试方法 |
余志为;袁海涛 |
2014年10月 |
2014国际新媒体论坛 |
从观看到体验—转变中的3D电影美学观念 |
余志为,彭吉象 |
2014年9月 |
当代电影 |
《离经叛道中的独树一帜 |
盛柏 |
2014年9月 |
当代电影 |
1958-1965:艺术性纪录片与大跃进 |
龚艳;段岚丽(员工) |
2014年8月 |
电影艺术 |
断垣望归燕——许鞍华、徐克、余允抗与香港新浪潮恐怖片 |
龚艳 |
2014年8月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香港新浪潮电影对话录——艺术名家访谈之十一 |
龚艳 |
2014年8月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新媒体:最“冷”的“冷媒介” |
余志为 |
2014年8月 |
编辑之友 |
法国青年导演研究(续)法国电影新导演群落 |
盛柏 |
2014年8月 |
当代电影 |
都会文化、舞厅与流行乐——以20世纪40年代影星白光为例 |
龚艳;董杉(员工) |
2014年7月 |
当代电影 |
3D电影的美学进阶:从视觉奇观到观念表达 |
吴申珅;彭吉象 |
2014年6月 |
现代传播 |
On observing the aesthetics and perception of 3D cinema |
余志为 |
2014年6月 |
15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 |
屯堡凤头鞋的装饰特色与人文记忆 |
陈希;宗伟刚;段晓昀 |
2014年6月 |
装饰 |
文创项目建设中的价值实现方式 |
梁璐璐 |
2014年6月 |
U40文化产业青年学者文集(2013) |
试析《香水》中的嗅觉现象学与死亡美学 |
杨尚鸿;李欣童 |
2014年5月 |
电影文学 |
探寻的作者——初论李玉电影创作的嬗变 |
黄鹏 |
2014年5月 |
当代电影 |
2013年法国电影盘点 |
盛柏 |
2014年5月 |
当代电影 |
感受居斯塔夫·库尔贝博物馆——欧洲“博物馆之夜”纪行 |
盛柏 |
2014年4月 |
艺苑 |
电视节目主持人能力构成分析——基于一种“树形”素质能力模型的视角 |
刘毅涛 |
2014年3月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超越纪录:从他者的空间到对自我的探索 |
范蓓 |
2014年3月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论郭敬明都市欲望化创作 |
罗显勇 |
2014年2月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可复制/不可复制:新世纪中泰青春爱情电影一探——以泰国GTH青春片为例 |
鲜佳 |
2014年1月 |
当代电影 |
明星消费与“政治委托”:租界文化影响下的“孤岛”电影产业链 |
邢志鹏;陈希 |
2014年1月 |
当代电影 |
华语电影明星制的文化内涵与营销策略 |
张晓玲 |
2014年1月 |
当代电影 |
《贝尚松的音乐之旅》 |
盛柏 |
2013年10月 |
艺苑 |
“论辩”性谈话《一虎一席谈》的创意空间 |
刘毅涛 |
2013年10月 |
新闻传播 |
3D电影:技术与艺术的悖论 |
杨尚鸿 |
2013年10月 |
当代电影 |
类型的修剪与改写:“十七年”反特片的性别与主题 |
龚艳;黄琳 |
2013年10月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从女性导演的创作看法国社会的两性平等 |
李烨辉;盛柏 |
2013年10月 |
现代传播 |
3D电影的美学:虚拟的身体与假定性的突破 |
宗伟刚;段晓昀 |
2013年10月 |
当代电影 |
论“视觉热点”和“电影奇观”对3D电影语言的拓展 |
罗显勇 |
2013年10月 |
当代电影 |
战争背景下的亲情、友情与激情 |
范蓓 |
2013年10月 |
当代电影 |
从“真实再现”到“虚拟现实”——论数字技术条件下国产历史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
王琦 |
2013年10月 |
当代电影 |
东明猫头鞋的装饰特色解读 |
段晓昀;王英莉 |
2013年9月 |
装饰 |
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幻想元素初探 |
鲜佳 |
2013年9月 |
当代电影 |
阿布戴?柯西胥和他的移民者的世界——纪实风格的另一种表达 |
盛柏 |
2013年9月 |
当代电影 |
重建与“十七年”电影基调的形成——北京、长春、上海 |
龚艳 |
2013年8月 |
当代电影 |
运用数字技术,融汇历史与现实 |
王琦 |
2013年7月 |
中国电视 |
众说的青春——论影片《中国合伙人》的视听建构 |
黄鹏 |
2013年7月 |
当代电影 |
Towards a segment culture: online video media’s departures from television |
余志为 |
2013年6月 |
1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 |
活着的“兵马俑”:岜沙苗族男子户棍发髻考察研究 |
段晓昀 |
2013年6月 |
大众文艺 |
论桑德海姆音乐剧创作中的潜台词观念 |
尹迪 |
2013年6月 |
音乐艺术 |
营造场景空间的影像层次 |
黄鹏 |
2013年6月 |
当代电影 |
奥斯卡电影访谈录 |
龚艳 |
2013年6月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论音乐剧词创作中的评论式唱段 |
尹迪 |
2013年4月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老虎”意义探寻 |
余志为 |
2013年4月 |
贵州大学学报 |
欢欢喜喜又一年-----2012年法国电影盘点 |
盛柏; |
2013年4月 |
当代电影 |
虚拟摄影、特效与数字动画技术 |
罗显勇 |
2013年3月 |
当代电影 |
像素视域中的影像呈现—论数字技术下电影的真实性原则 |
段晓昀 |
2013年3月 |
当代电影 |
从游戏到电影:试论电影化改编与游戏性表演 |
范蓓;程刚(校外教师) |
2013年3月 |
当代电影 |
虚实之间:数字电影的特效、类型与审美 |
龚艳 |
2013年3月 |
当代电影 |
观看、体验与游戏精神——凯瑟琳·毕格罗的镜像言语 |
龚艳;篑华芬(校外教师) |
2013年3月 |
当代电影 |
角色、意象和空间:城市电影中的重庆符号 |
尹迪 |
2013年1月 |
当代电影 |
试论当代重庆“电影城市”的“异托邦”呈现 |
杨尚鸿 |
2013年1月 |
当代电影 |
论重庆抗战电影“纪实主义美学”的成因和特点 |
罗显勇 |
2013年1月 |
当代电影 |
直辖后的重庆电影及电影中的重庆 |
陈希 |
2013年1月 |
当代电影 |
欲望的隐秘与怒放:张一白电影中的渝城映像 |
张国云;段晓昀 |
2013年1月 |
当代电影 |
《太极1:从零开始》:游戏时代的功夫明星 |
龚艳 |
2013年1月 |
电影艺术 |
《桃姐》:非典型叙事与张力人物关系 |
龚艳 |
2012年12月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我最好的敌人》:破碎坚韧的人性之花 |
罗显勇 |
2012年12月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两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港沪戏曲电影往事 |
龚艳 |
2012年12月 |
电影艺术 |
论热内戏剧《严密监视》、《女仆》和《阳台》中的“镜像语言” |
罗显勇 |
2012年12月 |
《贝克特之后:法国当代戏剧》 |
奥地利电影对话录 |
龚艳 |
2012年12月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分叉路与浮桥:冷战初期的中国电影 |
龚艳;王志敏(院聘教师) |
2012年10月 |
文艺研究 |
稳健的叙述 |
黄鹏 |
2012年10月 |
当代电影 |
《hello!树先生》导演韩杰对话录 |
龚艳 |
2012年9月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数字时代电影摄影造型表现手段的拓展 |
华伟成 |
2012年9月 |
当代电影 |
建构中国电影史学史——论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史学格局的拓建 |
黄鹏 |
2012年8月 |
当代电影 |
“小妞电影”:定义·类型 |
鲜佳 |
2012年5月 |
当代电影 |
视野.历史.现实——在西方历史学与西方电影史学视野下观照中国电影史学的历史与现实 |
黄鹏 |
2012年5月 |
影视文化 |
黔东南尚重盖宝侗女盛装采风纪实研究 |
张国云 |
2012年5月 |
装饰 |
中国当代独立电影:挖掘现实,寻找方法,建构风格 |
范蓓 |
2012年4月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边缘的境遇:当代中国独立电影的国际线路与制作模式 |
范蓓 |
2012年2月 |
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 |
侗族墓碑石刻的图案纹饰与形制结构研究--以贵州黎平为例 |
段晓昀;王英莉 |
2011年12月 |
装饰 |
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有力武器 |
王琦 |
2011年12月 |
新闻界 |
论新生代的镜像焦虑及生存困境 |
曹曦;罗显勇 |
2011年11月 |
名作欣赏 |
论真实影像系统与抽象影像系统 |
黄琳 |
2011年10月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贵州地扪侗家绣花鞋考察研究 |
段晓昀;王英莉 |
2011年10月 |
民族艺术研究 |
新地标:认知方法与电影研究的转向 |
范蓓 |
2011年10月 |
当代电影 |
论当下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美学特质及缺憾 |
罗显勇 |
2011年9月 |
当代电影 |
地位丧失之余的狂欢——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冯氏幽默 |
段晓昀;王英莉 |
2011年9月 |
当代电影 |
论诵读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
黄晟 |
2011年9月 |
威斯尼斯wns888学报 |
荒诞的现实化与现实的荒诞化——中国当代喜剧电影两种创作思路初探 |
王璐;杨璐 |
2011年9月 |
当代电影 |
论中国贺岁电影狂欢背后的隐忧 |
吴申珅 |
2011年9月 |
当代电影 |
笑中带泪的悲喜人生——“无厘头”背后的周星驰电影 |
张国云;李慧 |
2011年9月 |
当代电影 |
戏曲电视的艺术归途:一种媒介进化论的视角 |
杨尚鸿 |
2011年8月 |
文艺争鸣 |
关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走上银幕的思考——困境与出路 |
张晓玲 |
2011年8月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民间仪式戏剧的传播学解读————以云南大理石龙村白族乡戏为例 |
杨尚鸿;孙良斌 |
2011年7月 |
人文杂志 |
贵州从江岜沙男子服饰考察与研究 |
张国云 |
2011年7月 |
装饰 |
公民环境新闻的缘起及其传播助力 |
杨尚鸿;郑和顺 |
2011年6月 |
社会科学评论(集刊) |
茶杯里的风暴:电视电影喜剧片的形式、功能与趋向 |
范蓓 |
2011年6月 |
当代电影 |
巴斯比·伯克利与后台歌舞片:结构,话语与奇观 |
范蓓 |
2011年5月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西部农民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理论框架及其操作定义 |
杨尚鸿;杜萍 |
2011年5月 |
社会科学评论(集刊) |
电影-游戏与游戏-电影:走向一种跨媒介的美学 |
范蓓 |
2011年5月 |
电影艺术 |
论象征影像系统与解构型影像系统 |
黄琳 |
2011年4月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从“上帝之声”到“自我指涉”内心之语——浅谈20世纪90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叙事模式及缺憾 |
罗显勇 |
2011年4月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贵州岜沙苗寨的头巾图案考察研究 |
段晓昀;王英莉 |
2011年4月 |
装饰 |
论史蒂芬.桑德海姆的概念音乐剧 |
尹迪 |
2011年4月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结构主义符号学原理在影视批评中的应用 |
杨尚鸿;党超亿 |
2011年3月 |
大众文艺 |
论20世纪90年代台湾小说中"酷儿书写"的现代性 |
罗显勇 |
2011年2月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论当代台湾小剧场话剧的美学走向 |
罗显勇 |
2011年2月 |
戏剧艺术 |
从媒介进化与艺术哲学的角度看当代影视艺术形态的演变 |
吴申珅 |
2011年1月 |
文化艺术研究 |
拉兹.卡普尔与印度电影 |
张祯兰 |
2010年12月 |
电影评介 |
贵州黎平侗女服饰考察与研究 |
张国云 |
2010年11月 |
装饰 |
三峡地区土家织锦仿生造型解析 |
张国云 |
2010年10月 |
民族艺术研究 |
银幕场景:想象电影化与电子化的“在场” |
范蓓 |
2010年9月 |
电影艺术 |
论尤金奥尼尔剧作《诗人的气质》的悲喜剧特质 |
尹迪 |
2010年8月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论老员工的学习动机及培养》 |
赵宪民;马欣 |
2010年8月 |
高等建筑教育 |
技术与文化:数字媒体时代的电影艺术 |
范蓓 |
2010年7月 |
当代电影 |
数字技术与电影风格:追寻电影制作的新路径 |
范蓓 |
2010年7月 |
当代电影 |
开花的胴体与怒放的欲望--——在欲望和审美之间游离的新世纪影像 |
段晓昀 |
2010年6月 |
影视年会2010年成都 |
贵州黎平县黄岗妇女包头帕民俗文化 |
张国云 |
2010年6月 |
民族艺术研究 |
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再定位思考 |
杨尚鸿 |
2010年5月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电视遮幅的制作方法探讨(二) |
杨尚鸿;孙良斌 |
2010年3月 |
现代电视技术 |
我国公共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初探——以2009国际天文年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为例 |
杨尚鸿 |
2010年1月 |
人文杂志 |
声音剪辑与混录的意识形态及实践 |
范蓓 |
2010年1月 |
电影艺术 |
电视遮幅的制作方法探讨(一) |
杨尚鸿;孙良斌 |
2010年1月 |
现代电视技术 |